在石膏抹灰施工中,使用界面剂的主要目的是减缓抹灰石膏砂浆中的水分向混凝土基层渗透的速度,防止因混凝土返气而导致抹灰石膏层产生气泡,并增强石膏与混凝土基层之间的粘结力,避免空鼓。然而,在界面剂的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会直接影响石膏与混凝土的粘结效果。以下是常见的误区分析:

1. 误区一:采用防水乳液作为界面剂

问题分析:  

防水乳液通常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水膜。这虽然可以阻止水分渗透,但也会阻碍石膏抹灰层与混凝土基底的物理结合。石膏的粘结效果部分依赖于其在固化过程中的结晶生长,而这种结晶生长需要与基底进行一定的渗透和结合。如果防水乳液阻断了这一结合通道,石膏层将无法有效附着在混凝土上,导致粘结强度降低,甚至出现脱落。在抹灰石膏浆料上墙找平过程中,抹灰石膏由于无法良好附着在致密的防水膜上,也存在抹灰下坠滑移的风险。

2. 误区二:采用刚性乳液作为界面剂

问题分析:  

刚性乳液固化后通常会形成一个硬度较高的界面层。虽然这种界面层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高表面的强度,但它缺乏足够的柔韧性。由于混凝土和石膏的材料特性不同,在温度变化或应力作用下会产生微小的变形差异。刚性界面层难以适应这些微小的变形,容易导致应力集中,最终可能引发抹灰层的开裂和脱落。

3. 误区三:颜料或色浆的过量添加

问题分析:  

界面剂中的颜料或色浆通常用于区分已涂刷区域和未涂刷区域,防止漏刷。然而,过量添加颜料或色浆会稀释界面剂的主要成分,降低其粘结性能。此外,过多的颜料颗粒可能形成一层阻隔层,阻碍石膏砂浆与混凝土基底的牢固结合,最终导致粘结力下降。

4. 误区四:界面剂涂刷过厚

问题分析:  

在涂刷界面剂时,为了抑制抹灰石膏层产生气泡,有时会选择涂刷过厚或多次涂刷。然而,厚厚的界面剂层固化后可能形成一层阻隔层,石膏抹灰层仅与界面剂表层接触,而无法与混凝土基底充分结合。这会削弱整个系统的粘结力,导致石膏在受到应力或温度变化时容易发生空鼓、开裂,甚至大面积脱落。

5. 建议与改进

为避免以上误区,在生产和选择混凝土界面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透气性和渗透性:界面剂应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和渗透性,以便石膏在结晶过程中能够与混凝土基层产生有效的物理结合。

  – 柔韧性:界面剂固化后的界面层应具有适当的柔韧性,能够适应混凝土与石膏之间因热胀冷缩或应力变化引起的微小变形。

– 适量涂刷:界面剂应均匀薄涂,建议厚度控制在0.2-0.5毫米之间。均匀薄涂可以保证良好的干燥速度和均匀的表面状态,避免过厚涂刷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正确选择和使用界面剂,可以有效提高石膏抹灰层与混凝土基底的粘结效果,减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类似文章